近日,河南省南阳市一则"5旬辅警30余年前被顶替上中专"的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。7月15日,南阳市官方发布通报,确认1993年邓州市某中专招生中存在冒名顶替问题,涉事人员已被处理,相关部门承诺将依法依规严肃追责,维护教育公平。
事件回顾:顶替致人生轨迹改写
据媒体报道,现年53岁的邓州市某乡镇派出所辅警张某华(化名)反映,1993年初中毕业后,他以优异成绩被当地一所中专录取,但迟迟未收到录取通知书。因家庭贫困无力复读,他被迫辍学务农,后辗转打工,直至2010年通过招考成为辅警。
2023年,张某华偶然得知,当年录取名额被同村村民李某(顶替者)冒用。李某凭借中专学历进入事业单位工作,现已退休。张某华质疑,顶替事件导致其错失升学机会,人生轨迹被彻底改变。
官方通报:确认冒名顶替事实
南阳市联合调查组通报称,经核查,1993年邓州市某中专录取过程中,李某父亲(时任村干部)通过篡改档案、伪造身份等手段,使其子冒用张某华姓名及学籍入学。李某毕业后被分配至某事业单位,直至2021年退休。
通报指出,当年涉事的中专学校经办人员、户籍管理部门相关责任人存在违规操作,目前均已退休或离岗。调查组已对李某注销其中专学历和退休待遇,其父因已去世不予追究。教育部门将对张某华启动救济程序,具体方案待协商。
社会热议:教育公平如何守护
事件曝光后,舆论聚焦教育冒名顶替的遗留问题。不少网友表示,上世纪90年代户籍、学籍管理存在漏洞,类似事件并非孤例,呼吁彻查历史积案。法律专家指出,2021年《刑法修正案(十一)》已将"冒名顶替入学"入刑,但此前案件需根据当时法律追责。
张某华代理律师称,将申请国家赔偿,并追究顶替者民事侵权责任。当地教育局负责人表示,将以此为鉴,全面排查1990-2000年间招生档案,杜绝类似问题。
深度追问:历史积案如何善后?
此次事件再次暴露冒名顶替对个体命运的深远影响。受害者张某华表示,30年青春无法重来,但希望追责能还社会公平。有评论指出,除处理个案外,各地需建立长效机制,如开放历史学籍查询通道、完善受害者补偿机制,真正修复被破坏的教育公正。
结语
南阳市官方表示,此案调查将继续深入,后续处理结果将及时公布。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同日回应,将督促各地排查整改招生冒名顶替问题,坚决守住教育公平底线。
(注:文中人物均为化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