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州8.2亿改造十梓街院区打造智慧医院
苏州市领导调研苏大附一院十梓街院区:以患者为中心打造现代化智慧医院
2025年6月30日,市委书记刘小涛带队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十梓街院区,实地调研院区改造提升工作进展。此次调研聚焦“健康苏州”战略落地,强调以患者需求为导向,通过硬件升级、服务优化和智慧化建设,全面提升区域医疗水平,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健康服务。

改造蓝图:8.2亿元投入,四年焕新
十梓街院区的改造是苏州市医疗资源提质扩容的重点工程,总投资达8.2亿元,相当于为每位苏州市民投入约60元(按常住人口计算),建设周期横跨2025年第三季度至2026年第四季度。项目涵盖多项核心内容:
新建医疗综合楼:扩容诊疗空间,缓解“一床难求”问题;
建筑拆除与修缮:对老旧设施“腾笼换鸟”,如拆除危楼、加固历史建筑;

助老化设施全覆盖:增设无障碍通道、智能呼叫系统等,让老年患者“少弯腰、少排队”;
地铁无缝对接:未来患者从地铁站可“直达病区”,缩短就医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市委书记的“患者视角”调研
刘小涛在调研中特别关注改造细节,提出“从患者进门到出院,每个环节都要人性化”。例如,针对院区人流量大的特点,要求优化急诊与门诊分流设计;针对肿瘤患者放疗需求,强调设备更新与隐私保护并重。他还指出,改造需与姑苏区古城保护相协调,保留“苏式医疗”的人文底蕴。

科室布局升级:从“大而全”到“精准高效”
改造后的院区将重新规划科室布局,保留呼吸科、心内科、神经外科等14个核心病区,同时将整形烧伤科等非急重科室迁至总院,实现资源“错位发展”。这种调整类似“交通枢纽分流”,让急重症患者获得更集中的优质资源。此外,新增的介入科、康复科等科室,将填补区域医疗空白,形成“治疗-康复-长期护理”闭环。

智慧医院:让数据多跑路,患者少跑腿
院区改造的另一大亮点是数字化升级。未来,患者可通过手机完成预约、缴费、报告查询等全流程操作,候诊时间预计缩短30%。医院还将引入AI辅助诊断系统,像“导航仪”一样为医生提供精准诊疗建议。

政医联动:以“中心+”定位服务全域
此次改造不仅是硬件升级,更是苏州医疗体系改革的缩影。市政府要求院区强化“中心+”功能,即作为姑苏区医疗核心,辐射带动社区医院发展,形成“小病在社区、大病进院区”的分级诊疗网络。例如,未来十梓街院区将与周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病历互通、专家下沉,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三甲服务。

市民期待:从“看病难”到“看病无忧”
对于苏州市民而言,改造后的十梓街院区将带来三大直观改变:环境更舒适(如候诊区引入自然光设计)、流程更便捷(如一站式服务中心)、技术更先进(如5G远程会诊)。正如一位受访市民所言:“以前像‘闯关’,现在像‘走绿色通道’。”

结语
苏大附一院十梓街院区的改造,是苏州践行“人民健康优先”的生动注脚。从市委书记的调研足迹到8.2亿元的真金白银投入,从科室优化到智慧赋能,每一步都指向同一个目标——让医疗资源从“够用”变为“好用”,让市民健康获得感触手可及。